编委会
名誉主编
戴建平 祁 吉 Chi-Shing Zee(美国)肖湘生 郭启勇 冯晓源 徐 克 鱼博浪
资深编委
刘玉清 周康荣 蒋学祥 马大庆 张雪林 张云亭 章士正 周翔平 陈克敏 龚洪翰
王德杭 梁碧玲 赵 斌 刘怀军 刘斯润 杨广夫 魏经国 董季平 王泽忠 孟兆瑞
刘振堂 贺洪德
主 编
宦 怡 郭佑民
副主编
孙立军 王 玮 刘士远 杨军乐 王霄英 陶晓峰 宋 彬 白芝兰 杨 健
戴建平 祁 吉 Chi-Shing Zee(美国)肖湘生 郭启勇 冯晓源 徐 克 鱼博浪
资深编委
刘玉清 周康荣 蒋学祥 马大庆 张雪林 张云亭 章士正 周翔平 陈克敏 龚洪翰
王德杭 梁碧玲 赵 斌 刘怀军 刘斯润 杨广夫 魏经国 董季平 王泽忠 孟兆瑞
刘振堂 贺洪德
主 编
宦 怡 郭佑民
副主编
孙立军 王 玮 刘士远 杨军乐 王霄英 陶晓峰 宋 彬 白芝兰 杨 健
钙相关蛋白在乳腺癌微钙化形成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 曾辉 ; 秦耿耿 [综述] ; 陈卫国 [审校]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乳腺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1-2]。有数据显示,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合计约为32.43/10万,其中城市约为39.47/10万,农村约为25.28/10万,而京、沪、广等大城市的发病率更高,且呈现患者年轻化的趋势[2-3]。近年来,乳腺癌死亡率逐渐下降,早期诊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乳腺 X线筛查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中对于无肿块、无症状早期乳腺癌,微钙化常是唯一的征象。对于微钙化的形态学研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发展迅速的计算机辅助检测也常应用于微钙化形态学研究[4],但有关微钙化的形成机制,许多方面仍处于空白状态。本文收集相关文献,对钙相关蛋白在乳腺癌微钙化形成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字:
上一篇:肺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表现
下一篇:磁共振成像在帕金森病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