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委会
名誉主编
戴建平 祁 吉 Chi-Shing Zee(美国)肖湘生 郭启勇 冯晓源 徐 克 鱼博浪
资深编委
刘玉清 周康荣 蒋学祥 马大庆 张雪林 张云亭 章士正 周翔平 陈克敏 龚洪翰
王德杭 梁碧玲 赵 斌 刘怀军 刘斯润 杨广夫 魏经国 董季平 王泽忠 孟兆瑞
刘振堂 贺洪德
主 编
宦 怡 郭佑民
副主编
孙立军 王 玮 刘士远 杨军乐 王霄英 陶晓峰 宋 彬 白芝兰 杨 健
戴建平 祁 吉 Chi-Shing Zee(美国)肖湘生 郭启勇 冯晓源 徐 克 鱼博浪
资深编委
刘玉清 周康荣 蒋学祥 马大庆 张雪林 张云亭 章士正 周翔平 陈克敏 龚洪翰
王德杭 梁碧玲 赵 斌 刘怀军 刘斯润 杨广夫 魏经国 董季平 王泽忠 孟兆瑞
刘振堂 贺洪德
主 编
宦 怡 郭佑民
副主编
孙立军 王 玮 刘士远 杨军乐 王霄英 陶晓峰 宋 彬 白芝兰 杨 健
小剂量靶血管阈值同步跟踪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方法中的应用
作者: 王俊鹏 ; 颜林枫 ; 孙琳 ; 薛金娟 ; 张亚斌 ; 梁国民 ; 宋立军 ; 朱卫星 ; 崔光彬
摘要: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以其微创及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等优点,临床价值已得到肯定[1].随着CT技术的更新,扫描层厚更薄、时间更短的螺旋CT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在3D血管成像中具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有些观点认为加大对比剂的量可以提高图像的质量,但是增加了科室的医疗成本,也增加了患者肾脏代谢的负担,部分还会因对比剂用量过大出现高密度伪影,影响诊断的准确率.因此在不影响诊断的基础上,合理降低对比剂用量刻不容缓.本研究以选择合理的扫描方案、用最适宜的对比剂用量及获得最佳的头颈部血管图像为宗旨.分类号:R816.1;R814.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1671(2014)02-0352-03
关键字: 螺旋CT血管成像 临床应用价值 血管成像方法 扫描技术 头颈部 靶血管 小剂量 诊断敏感性
上一篇:原发性肝内外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下一篇:脑裂头蚴的MRI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