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委会
名誉主编
戴建平  祁 吉   Chi-Shing Zee(美国)肖湘生  郭启勇  冯晓源  徐  克  鱼博浪

资深编委
刘玉清  周康荣  蒋学祥  马大庆  张雪林  张云亭  章士正  周翔平  陈克敏  龚洪翰
王德杭  梁碧玲  赵  斌    刘怀军  刘斯润  杨广夫  魏经国  董季平  王泽忠  孟兆瑞 
刘振堂  贺洪德 

主  编
宦  怡  郭佑民 

副主编
孙立军  王  玮  刘士远  杨军乐  王霄英  陶晓峰  宋  彬  白芝兰  杨  健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导读 > 2014 > 12 >

微创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应用研究

作者: 王君 ; 张雪宁

摘要: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genic low back pain, DLBP)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复发率高,多由椎间盘内部结构紊乱、退行性椎间盘病变引起[1]。大多数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但仍有10%~20%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2]。常规融合手术治疗创伤大、恢复时间长,术后椎体稳定性破坏导致的并发症,易再次引发疼痛[3]。随着影像学及疼痛学的飞速发展,脊柱微创技术已取得长足发展,优越性也越来越明显,其创伤小、并发症少,不破坏椎体稳定性等优点更容易被患者接受[4]。目前治疗 DLBP 常用的微创技术主要包括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Disc-FX系统髓核摘除、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等。由于腰椎稳定性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人们逐渐把影像学检查作为临床研究腰椎稳定性的重要手段。现通过影像学方法观察不同术式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对其相关内容作一综述。


关键字:


上一篇:肾小球滤过率测定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下一篇: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磁共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