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委会
名誉主编
戴建平 祁 吉 Chi-Shing Zee(美国)肖湘生 郭启勇 冯晓源 徐 克 鱼博浪
资深编委
刘玉清 周康荣 蒋学祥 马大庆 张雪林 张云亭 章士正 周翔平 陈克敏 龚洪翰
王德杭 梁碧玲 赵 斌 刘怀军 刘斯润 杨广夫 魏经国 董季平 王泽忠 孟兆瑞
刘振堂 贺洪德
主 编
宦 怡 郭佑民
副主编
孙立军 王 玮 刘士远 杨军乐 王霄英 陶晓峰 宋 彬 白芝兰 杨 健
戴建平 祁 吉 Chi-Shing Zee(美国)肖湘生 郭启勇 冯晓源 徐 克 鱼博浪
资深编委
刘玉清 周康荣 蒋学祥 马大庆 张雪林 张云亭 章士正 周翔平 陈克敏 龚洪翰
王德杭 梁碧玲 赵 斌 刘怀军 刘斯润 杨广夫 魏经国 董季平 王泽忠 孟兆瑞
刘振堂 贺洪德
主 编
宦 怡 郭佑民
副主编
孙立军 王 玮 刘士远 杨军乐 王霄英 陶晓峰 宋 彬 白芝兰 杨 健
主动脉夹层体循环时间改变相关因素影像学研究
作者: 徐倩 ; 路俊英 ; 郭志军 ; 迟红卫 ; 赵宝宏 ; 陈艳芳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体循环时间改变的相关影像学因素。方法回顾性测量和分析36例AD患者和30例对照组的影像资料,利用CT血管成像(CTA)进行影像学测量,并与对比剂左心室达阈值时间进行相关分析。利用 Stanford 分型将36例AD患者分为A型(17例)和B型(19例)2组。首先对以上3组左心室达阈值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对CTA各测量参数与左心室达阈值时间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左心室达阈值时间 Stanford A 型、B型2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总体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tanford A、B型2组间比较,尚无有统计学差异(P〉0.05);AD患者左心室达阈值时间与假/真腔比值具有明显相关性(r=0.676,P〈0.001),与主动脉最大直径、内膜破口直径具有相关性(r=0.371和0.355,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左心室达阈值时间比正常人明显延长,并且与假/真腔比值明显相关。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