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委会
名誉主编
戴建平 祁 吉 Chi-Shing Zee(美国)肖湘生 郭启勇 冯晓源 徐 克 鱼博浪
资深编委
刘玉清 周康荣 蒋学祥 马大庆 张雪林 张云亭 章士正 周翔平 陈克敏 龚洪翰
王德杭 梁碧玲 赵 斌 刘怀军 刘斯润 杨广夫 魏经国 董季平 王泽忠 孟兆瑞
刘振堂 贺洪德
主 编
宦 怡 郭佑民
副主编
孙立军 王 玮 刘士远 杨军乐 王霄英 陶晓峰 宋 彬 白芝兰 杨 健
戴建平 祁 吉 Chi-Shing Zee(美国)肖湘生 郭启勇 冯晓源 徐 克 鱼博浪
资深编委
刘玉清 周康荣 蒋学祥 马大庆 张雪林 张云亭 章士正 周翔平 陈克敏 龚洪翰
王德杭 梁碧玲 赵 斌 刘怀军 刘斯润 杨广夫 魏经国 董季平 王泽忠 孟兆瑞
刘振堂 贺洪德
主 编
宦 怡 郭佑民
副主编
孙立军 王 玮 刘士远 杨军乐 王霄英 陶晓峰 宋 彬 白芝兰 杨 健
骶前间隙原发肿瘤的C T和MR I诊断
作者: 杨军 ; 李勤勍 ; 蒋洁智 ; 董兴祥 ; 廖承德
摘要:目的:分析骶前间隙原发性肿瘤的CT和 MRI表现,探讨CT和 MRI在骶前间隙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骶前间隙肿瘤患者的CT和 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对所得结果进行Fisherχ2检验。结果37例骶前间隙肿瘤中,囊性肿瘤9例,实性肿瘤18例,囊实混合性肿瘤10例。良性肿瘤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90.3%,28/31),恶性肿瘤形态多不规则(83.3%,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93,P=0.001);而良恶性病灶的密度、密度是否均匀、病灶有无强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本组37例中,28例良性及1例恶性肿瘤对周围组织器官均表现为推压改变,而4例良性及5例恶性肿瘤则表现为邻近器官受侵;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47,P=0.002)。结论 CT和 MRI对鉴别骶前间隙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价值,对部分肿瘤可做出明确诊断。
关键字:
上一篇: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分析
下一篇:腹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