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平 祁 吉 Chi-Shing Zee(美国)肖湘生 郭启勇 冯晓源 徐 克 鱼博浪
资深编委
刘玉清 周康荣 蒋学祥 马大庆 张雪林 张云亭 章士正 周翔平 陈克敏 龚洪翰
王德杭 梁碧玲 赵 斌 刘怀军 刘斯润 杨广夫 魏经国 董季平 王泽忠 孟兆瑞
刘振堂 贺洪德
主 编
宦 怡 郭佑民
副主编
孙立军 王 玮 刘士远 杨军乐 王霄英 陶晓峰 宋 彬 白芝兰 杨 健
正常肝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研究
作者: 陈世林 [1,2] ; 陈鑫 [1,2] ; 钟丽珊 [2] ; 刘再毅 [2] ; 梁长虹 [2]
摘要:目的:研究正常肝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方法使用飞利浦1.5T磁共振成像仪对35例年轻志愿者进行2次肝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利用飞利浦公司开发的软件生成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相关的参数图(D、D*、f),选取左、右肝中间连续3层图像进行测量,每层图像放置6个(左、右肝分别各3个)大小一致的感兴趣区(ROI),分别计算左、右肝的各参数的平均值。分别比较左、右肝各种参数值及其可重复性(Bland-Altman方法)。结果左肝D、D*、f 值[D(×10-3 mm2/s):1.250±0.210,D*(×10-3 mm2/s):101.906±15.063,f(%):22.954±5.268]均较右肝[D(×10-3mm2/s):1.039±0.124,D*(×10-3mm2/s):100.127±20.757,f(%):18.317±3.671](D、f 值:P<0.001,D*值:P=0.232-0.605)高,同时左肝D、D*和 f值的可重复性(LOA 分别为22.55%,51.05%,39.3%)均较右肝低(LOA 分别为20.3%,39.25%,33.9%);其中左肝和右肝的D值的可重复性最好。结论肝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方法可行,左肝的D、D*和 f值较右肝高,但可重复性较右肝差;D值的可重复性最好。
关键字: 肝脏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可重复性
上一篇:高场强MR I对原发性肝癌包膜的研究
下一篇: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影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