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委会
名誉主编
戴建平  祁 吉   Chi-Shing Zee(美国)肖湘生  郭启勇  冯晓源  徐  克  鱼博浪

资深编委
刘玉清  周康荣  蒋学祥  马大庆  张雪林  张云亭  章士正  周翔平  陈克敏  龚洪翰
王德杭  梁碧玲  赵  斌    刘怀军  刘斯润  杨广夫  魏经国  董季平  王泽忠  孟兆瑞 
刘振堂  贺洪德 

主  编
宦  怡  郭佑民 

副主编
孙立军  王  玮  刘士远  杨军乐  王霄英  陶晓峰  宋  彬  白芝兰  杨  健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导读 > 2014 > 04 >

高级不典型肝脏增生结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 张琦 [综述] ; 张岩岩 [审校] ; 李云芳 [审校] ; 许少华 [审校] ; 李宏军 [审校]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病理学、影像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已有国内外的学者通过长期随访观察以及病理证实,大部分肝癌经历再生结节(regenerative nodule,RN)、低级不典型增生结节(low grade dys-plastic nodule,LGDN)、高级不典型增生结节(high grade dysplastic nodule,HGDN)、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到典型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一系列演变过程,这个过程称为多步癌变。从RN发展到 HCC,大多在5年内癌变,最短的是4个月[1],Kobayashi 等对154例不典型增生结节(DN)患者的随访中,当随访中位时间为2.8年时,H GDN 发展为 H CC 的发生率明显高于 LGDN和RN,提示 HGDN是 HCC的癌前病变[2],倾向于恶性。因此,利用无创影像学技术对H GDN进行准确评估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本文总结 H GDN 的近年来的影像学研究进展,着重介绍 MR 对比剂在鉴别H GDN中的应用,并对多种MR功能成像技术在肝硬化不典型增生结节诊断上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字: 肝脏增生结节 影像学技术 carcinoma 随访观察 鉴别诊断 功能成像技术 分子生物学 小肝癌


上一篇:心率与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下一篇:双源CT灌注成像评价兔肝纤维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