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平 祁 吉 Chi-Shing Zee(美国)肖湘生 郭启勇 冯晓源 徐 克 鱼博浪
资深编委
刘玉清 周康荣 蒋学祥 马大庆 张雪林 张云亭 章士正 周翔平 陈克敏 龚洪翰
王德杭 梁碧玲 赵 斌 刘怀军 刘斯润 杨广夫 魏经国 董季平 王泽忠 孟兆瑞
刘振堂 贺洪德
主 编
宦 怡 郭佑民
副主编
孙立军 王 玮 刘士远 杨军乐 王霄英 陶晓峰 宋 彬 白芝兰 杨 健
VEGF-C 靶向 USPIO 在大鼠肝癌特异性 MR 成像中的价值
作者: 王琳琳 ; 于德新 ; 杨传红 ; 王青 ; 马祥兴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C)靶向超小型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分子探针在大鼠肝癌特异性 MR 成像中的价值。方法胺基修饰的 USPIO 连接 VEGF-C 抗体后构建 VEGF-C-USPIO 靶向分子探针。CCK-8法检测该探针对 HepG2肝癌细胞活性的影响。构建大鼠原位肝癌模型并随机分为 VEGF-C-USPIO 组和 USPIO 组(每组3只),分别于尾静脉注射 VEGF-C-USPIO 或 USPIO,并于注射前、注射后0.5 h、1 h 及1.5 h 进行 MR 成像,测量肿瘤 T2 WI 及 T2* WI 的信号强度,并分析2组增强前后各时间点上述测量值的差异。普鲁士蓝及免疫组化染色分别对肿瘤细胞铁含量及 VEGF-C 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结果细胞毒性实验显示,不同浓度梯度、不同孵育时间 VEGF-C-USPIO 对 HepG2细胞的细胞活力影响均较小。动物实验显示,VEGF-C-USPIO 注射后较注射前肝癌 T2 WI 及 T2* WI 的信号强度均明显下降,信号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增强后1 h下降程度最低;而注射 USPIO 后肝癌信号强度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靶向组与非靶向组之间肿瘤强化后的T2 WI 及 T2* WI 信号强度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普鲁士蓝染色显示,靶向组肿瘤组织内见较多铁染色颗粒,非靶向组肿瘤组织内铁染色颗粒较少。结论 VEGF-C-USPIO 分子探针的细胞毒性小,对大鼠原位肝癌具有较好的主动靶向作用,实现了肝癌的特异性成像,同时也基于此反映肿瘤的转移能力。
关键字: 靶向成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超小型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 肝细胞肝癌
上一篇: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治疗的疗效预测
下一篇:影像学对兔腰椎结核模型的早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