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委会
名誉主编
戴建平  祁 吉   Chi-Shing Zee(美国)肖湘生  郭启勇  冯晓源  徐  克  鱼博浪

资深编委
刘玉清  周康荣  蒋学祥  马大庆  张雪林  张云亭  章士正  周翔平  陈克敏  龚洪翰
王德杭  梁碧玲  赵  斌    刘怀军  刘斯润  杨广夫  魏经国  董季平  王泽忠  孟兆瑞 
刘振堂  贺洪德 

主  编
宦  怡  郭佑民 

副主编
孙立军  王  玮  刘士远  杨军乐  王霄英  陶晓峰  宋  彬  白芝兰  杨  健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导读 > 2014 > 07 >

H 型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发生及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 傅昱 [1,2] ; 赵新斌 [1] ; 刘雅娟 [3] ; 张惠英 [1] ; 米国青 [4] ; 王连辉 [4] ; 马建英 [4]

摘要:目的:分析 H 型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发生及性质的相关性。方法运用256层螺旋 CT 对1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依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将其分为 H 型及非 H 型高血压2组,比较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及性质的差异。再按照血压水平分层,分别比较2组上述的差异。结果颈动脉总斑块在2组间的构成(OR =1.931,95% CI 1.035-3.601,χ2=4.281,P=0.039)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在2组间的构成(OR=2.780,95% CI 1.631-4.738,χ2=14.123,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颈动脉稳定斑块在2组间的构成(OR=1.622,χ2=2.731,P =0.0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血压水平分层,颈动脉总斑块在2组间的构成(ORMH =2.137,95% CI 1.723-2.651,χ2=47.767,P =0.000)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在2组间的构成(ORMH =2.971,95% CI 1.649-5.354,χ2=13.135,P =0.000)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及斑块的不稳定性均与 H 型高血压有关,且不受血压水平的影响。


关键字: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造影术 计算机体层成像


上一篇:双源 CT 双能量虚拟平扫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下一篇:平山病颈椎自然位及屈颈位的MR I诊断